重返海拉鲁王国

时隔六年,《塞尔达传说:王国之泪》终于发布。回顾我的塞尔达历程,思考这个系列的变迁与《原神》的崛起。

时隔六年,《塞尔达传说:王国之泪》的发布让无数玩家重新踏上了海拉鲁的土地。在《旷野之息》横空出世之前,塞尔达在国内一直是小众玩家的专属;因此,我勉强算得上是国内的塞尔达老玩家。

六年来,我见证了太多变化,也体验了太多优秀的新作品。当《王国之泪》发售时,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几乎忘记了当初为何如此钟爱这个系列。更让人深思的是,那款曾被冠以”塞尔达抄袭者”之名的《原神》,如今已成为现象级的作品。这不禁让我思考:《原神》真的能与塞尔达相提并论吗?

我的塞尔达朝圣之路

初遇是在邻居家的客厅。小时候看着邻居的父亲操控着一只狼,在深夜的村庄中潜行。那是《塞尔达传说:黄昏公主》——至今仍是我心中的白月光。神秘的黄昏世界,偏向写实的黑暗画风,主角的人狼双形态,无不散发着这部大作独有的气质。

《黄昏公主》的迷宫设计堪称艺术品。那座位于沙漠中的仲裁者之地(Arbiter’s Grounds),其最终Boss——化石暮光兽斯塔尔洛德(Stallord)至今让我记忆犹新。这只被反派赞特用黄昏之力唤醒的骸骨巨龙,需要玩家在躲避骷髅士兵的同时,踩踏陀螺摧毁它的脊柱,最后与龙首正面对决。虽然难度适中,但那种独自面对巨龙的震撼感无与伦比。

从2D到3D的时光旅行。通过模拟器,我在手机上体验了众多2D塞尔达作品:画面精美、风格轻松的《缩小帽》,昏暗压抑的《众神的三角力量》。其中最触动我心弦的是《织梦岛》。

初三备考期间通关《织梦岛》后,一种莫名的失落感久久挥之不去。很长一段时间里,马琳的歌声和岛上村庄的背景音乐在我脑海中循环播放。看着岛屿随风之鱼的苏醒而消失,那句”也许你我的相遇只是风之鱼的一场梦”至今还能让我动容。

开放世界的双刃剑

2017年,《旷野之息》彻底颠覆了塞尔达系列,成为开放世界游戏的新标杆。令人惊叹的同时,我也感到一丝遗憾——塞尔达系列最具特色的迷宫设计被稀释了。

过去的迷宫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冒险:击败中间Boss获得新道具,解锁之前无法到达的区域,层层深入直至最终对决。这种循序渐进的探索满足感,在《旷野之息》的120个神庙中已然淡化。四座神兽虽然保留了改变地形的特色,但已失去了那种不断深入未知的兴奋感。

2023年的《王国之泪》让我重新踏上海拉鲁的草原,熟悉的风景依然令人心旷神怡。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,它更像是《旷野之息2》——主打”建造”系统的续作。尽管创意满满,却依然没有带回我怀念的经典迷宫设计。

也许,这就是塞尔达团队选择的新方向。

当《原神》成为现象

不可否认,《原神》是一款杰出的作品。尽管发布前备受”抄袭”争议,米哈游用实力证明了《原神》绝非简单的复刻。多元化的角色设计,各国独特的艺术风格,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游戏的创造力。

有人说,《原神》的核心并非开放世界,而是角色——那些让玩家心动的二次元形象。这或许点出了两款游戏的本质差异。

然而,《原神》始终难以摆脱”手游”的桎梏。尽管画面和音乐堪称顶级,其物理引擎似乎仍停留在《黄昏公主》时代——许多简单的动作转场依然依赖过场动画或黑屏处理。抽取一个角色的花费可能超过整部《王国之泪》的价格;活动和日常任务带着典型的”上班”色彩。

在每日重复的体力消耗和日常任务中,我常常怀疑:我真的在享受游戏,还是被精心设计的循环机制推着走?

两个时代的交汇

无论如何,《原神》和塞尔达都是游戏界的璀璨明珠,是第九艺术的杰出代表。作为这两款游戏的玩家,我庆幸能在这个时代见证新艺术形式的诞生与腾飞。

塞尔达教会我什么是纯粹的冒险精神,《原神》则展示了现代游戏设计的商业智慧。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和理念,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游戏的无限可能。

海拉鲁的风依然在吹,提瓦特的星空依然璀璨。在这个游戏的黄金时代,我们有幸成为见证者,也是参与者。